需要治本,先检查一下汽油标准是不是和国际接轨吧。
以燃料种类计,煤炭是京津冀地区主导性的燃料污染来源。PM2.5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即上述一次源和二次源。
以PM2.5一次污染物为例,2010年京津冀共计排放156万吨,其中北京约排放13万吨,天津约14万吨,河北约129万吨。关大博是英国利兹大学的教授,也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 5th Assessment Report)主要撰写人。具体而言,这份名为《雾霾真相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解析及减排策略研究》的报告称,燃煤发电占京津冀地区PM2.5一次污染物排放的9%,占该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排放量分别为约七成和五成,是京津冀最大的污染源。煤炭占京津冀地区PM2.5一次污染物排放的25%,占本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排放量分别为约八成和五成。12月2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团队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以行业计,能源部门(燃煤发电)是京津冀PM2.5最大的污染源。
钢铁、水泥、制砖等工业生产过程是京津冀第二大污染源,居民和商业部门是第三大污染源。其中,一次污染物是生产、生活活动中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的细小颗粒物,二次污染物是指排放到空气中经过光照、氧化或重金属催化等发生化学反应的污染物。对藕塘地的改造,首先要采取广挖沟、深晾晒的方法,每5米挖1个排水渠,疏通地块周边的排水系统,使地块内的积水及时排出。
100年到300年的二级古树,一年的养护费用为900元。在造林的过程中,北京的园林人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加大了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力度,优先利用拆迁腾退地、废弃砂石坑、沙荒地、坑塘藕地和垃圾场周边废弃地实施绿化,使用困难地微地形整理、土壤改良、机械整地挖坑、苗木保成活、抗旱节水灌溉、林地保墒、林木养护、湿地建设与恢复等新技术新材料,保水剂、生根粉、抗蒸腾剂等节水保活新材料使用面积达60%以上。而今年上半年完成33.3万亩任务中,有31.19万亩在两环、三带、九楔、多廊范围内,占到94%,其中在六环路以内造林6.62万亩,占到总体任务的约2成,此举旨在把树种在最显眼,最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地方。像这样的优质大规格乔木,本地苗圃企业只能供应一小部分,大约有七成来自于外省市。
请您帮忙认养绿地义务植树说起平原造林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在荒郊野岭大面积植树,其实每年3月份、4月份的义务植树活动本身就是在给北京的平原造林甚至为北京净化空气作贡献。城市森林还具有调节区域气候方面的功能。
可认养的树木包括银杏、国槐、侧柏、楸树、油松、皂角等,均有数百年的历史。平原造林的主要作用之一便是净化京城的空气,改善生态系统。据计算,绿化区空气中的飘尘浓度一般可比非绿化区减少10%至20%,甚至更多。北京此番的造林规划,涵盖了两环、三带、九楔、多廊的总体空间布局。
空气相对湿度可增大5%至20%。3月中旬,本市公布了123处林木绿地认养点,遍布全市16区县,可认养的树木达88.9万株。今年,本市实施35万亩平原造林,预计栽植乔木总量在1400万株,其苗木也绝大多数来自于周边地区。记者从市林业种子苗木管理总站了解到,去年,本市实施25万亩平原造林工程,总计用苗1670万株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无烟学校参考标准》,此次暗访参照了室内吸烟人数、校园内无烟草广告和变相广告、学校重点区域张贴禁烟标识等8项指标,从全国1099所高校中抽取了800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覆盖了31个省级行政辖区,调查方式依旧采用暗访并摄像记录。这是继2011、2012年有关高校无烟环境暗访评估报告后的第三份报告。
中国控烟协会11日发布《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无烟环境创建暗访评估报告》。与前两年相比,全国高校暗访无烟环境整体呈逐年好转趋势,及格率从2011年的2%提高到2013年的25%。
但是各省发展不平衡,例如福建省被抽查的22所高校无一达标。报告指出,仅有194所高校无烟环境创建合格,约占被暗访高校的24.25%,仍有75.75%的高校得分不及格,得分最低的高校仅得18.39分但是各省发展不平衡,例如福建省被抽查的22所高校无一达标。中国控烟协会11日发布《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无烟环境创建暗访评估报告》。与前两年相比,全国高校暗访无烟环境整体呈逐年好转趋势,及格率从2011年的2%提高到2013年的25%。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无烟学校参考标准》,此次暗访参照了室内吸烟人数、校园内无烟草广告和变相广告、学校重点区域张贴禁烟标识等8项指标,从全国1099所高校中抽取了800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覆盖了31个省级行政辖区,调查方式依旧采用暗访并摄像记录。
报告指出,仅有194所高校无烟环境创建合格,约占被暗访高校的24.25%,仍有75.75%的高校得分不及格,得分最低的高校仅得18.39分。这是继2011、2012年有关高校无烟环境暗访评估报告后的第三份报告
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促使自然科学界与社会科学界加强合作。预计到2020年,气候变化或许会让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减产50%,到2100年,种植收入减少90%,小型种植业者的利益将蒙受巨大损失。
在非洲,与气候有关的共享数据十分罕见,詹金斯说:我们缺乏苏丹、乍得的数据,对马里也缺乏观察,但天气系统一直在不断变化,尽管卫星数据能帮助我们进行研究,但有时精确度不够,很难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009年,马里国家气象局给出的一系列数据表明,气候变化让该国降雨量明显改变。
2009年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人为因素引发的气候变化已造成15万人死亡、多种疾病发生,尤其在贫穷国家,影响更为严重。卢旺达预计建成20多个气象电台,设立灾害预警系统,恢复湿地、热带草原生态等。如果全球温度升高4C,到本世纪80年代,非洲南部地区年降雨量将减少30%,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将诱发非洲大草原的草本植物向木本植物演变,食草家畜饲料进一步减少,牧场生态系统将由此改变。社会科学有助于自然科学家解决气候难题霍华德大学副教授格雷戈里詹金斯表示,非洲气候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萨赫勒地区的气候模型非常粗糙,无法对现有气候问题作出充分说明。
以前瞻性眼光应对气候变化马拉维首席环境官本雅辛提出,非洲国家应采取一些短期和长期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重新评价部分工业化项目。6月19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降低热度:极端气候、区域性影响与增强韧性的理由》,研究发现,如果全球气温升高1.5C至2C,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40%至80%的耕地将因干旱不再适宜耕种玉米、小米和高粱。
一直从事非洲气候研究的纳米比亚大学地质学教授本杰明马帕尼也呼吁:非洲人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应具备前瞻性眼光,应投资和开发新能源,减少植被砍伐。学者认为,人的行为直接引发气候变化,而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提供的人类行为和相关政策等信息,有助于自然科学家解决气候难题。
为应对气候变化,非洲国家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在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和非洲气候政策中心支持下,此次大会将邀请来自非洲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决策者、气候研究人员参会,为寻找、制定应对非洲气候变化的政策贡献智慧。
非洲国家之间加强数据共享很有必要。气候变化早已不是单一的环境问题,在应对过程中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同作战。美国威得恩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唐纳德A.布朗也表示,非洲应设定减排目标、明确各方责任、评估因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20世纪80年代,津巴布韦为减少森林砍伐,推广天然气使用,但该模式并没有扩展到其他国家。
2013非洲气候大会期望鼓励科学家和决策者之间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进一步推进未来非洲气候变化的研究议程,制定主流气候信息框架、建立专家网络,及时准确解释并评估农业、食品生产、水资源管理、气候风险管理和适应性规划等方面的行动。瑞典西部大学社会行为研究副教授斯特兰维特哈根在其论文《应对气候变化时需要社会科学的十大理论依据》中称气候变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公平公正都有关系,就连表面看似不相关的伦理学也能为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在西非,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降雨量长期下降导致萨赫勒、苏丹和几内亚的生态区在20世纪下半叶南移2535公里,金合欢属植物开始在草原丧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布鲁姆和美国华盛顿大学哲学系教授斯蒂芬M.加德纳解释了这一论断,如在气候问题上,非洲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责任,双方在温室气体减排标准上存在诸多争议。
运用伦理学的价值理论,能弄清气候问题中的伦理维度,明确不同人群的责任。2009年联合国难民署数据显示,目前因气候变化而出现的难民数量已超过百万,未来还将继续增加。